课程介绍

对发展自闭症(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技能而设计的视觉性指导策略A
通常,使用结构化的支持和社会性的支持仍不足以协助自闭症儿童建构社会技能。所以大部分的自闭症儿童需要额外的协助和提示。视觉提示的指导策略是使用视觉提示,例如:物品,照片,图片,书写的文字或影片,来准备,预习,协助和复习社会期待的方式。
一、视觉式的作息时间表(visual schedule)
视觉式的作息时间表是一种用来协助儿童理解日常生活作息,和预测作息活动变化的视觉式工具。
1、倾向于视觉式思考的特殊孩子,常常会以眼前所见的画面来预测事件,因此,如果身处于他们无法理解的情境之中,或是事件变动得太快,就可能会焦虑不安,也可能因误判情境而拒绝变迁,顽固的坚持己见,或者引发不当的情绪反应。
2、生活中的作息变迁是无法让我们随意控制的,当这样的孩子发生了理解上的困难,单用口头说明或勉强说服,仍旧无法减轻他们的压力,或是培养出适应改变的耐性。
3、运用视觉式的作息时间表可以在适当的范围之内提供辅助,用孩子擅长的讯息沟通方式来澄清事件流动的序列,让孩子预先做好心理准备,并协助孩子预测事情的前因后果,知道自己目前该做些什么事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事件之间有何关联 自己该如何应对以及要等待多久。
4、视觉式的时间表可包括:
每日时间表:呈现日常活动的序列
转换活动的物品:和下一活动有关的准备物品。
游戏时间表:呈现游戏活动的序列。
活动清单:例如一个游戏或活动的序列或步骤。
团体讨论的大纲。
时间板:用来代表时间的视觉性系列(1-2-3-4)或拼图板。
5、根据特殊儿童能力发展上的个别差异,可以考虑用实物,照片,图片或文字的方式来制作作息时间表,针对孩子使用上的熟练度和便利性,也可采用不同的呈现形式:
卡片式:
单张护贝过的提示卡,背面贴上魔鬼毡,依序排列在插袋板或魔鬼毡组成的时间表上。孩子可以依序拿取卡片,贴到规定的工作地点,待工作结束后收到时间表下方的完成盒中。此类时间表适合刚开始练习的儿童使用,可以清楚表现出开始(拿或撕下卡片)和完成(收卡片)的感觉。
资料夹式:
用透明资料夹,或照片冲洗店附赠的小相簿来收纳提示卡,方便孩子逐页翻看,依序进行活动。此类时间表有着携带方便的特性,在不同的空间转衔活动时可以随身携带。为了让孩子翻动方便和标示事件的序列,还可以在透明袋的侧边贴上数字或时间的标签。
表格式:
将时间表绘制成单张的表格,用勾选,贴贴纸,盖章,划记等方式,来标示一个活动的完成。此类时间表适用于对时间表较为熟悉的儿童,或者能力较佳的特殊孩子,可以让他们练习自行检核进度,学习自我管理。
行事历式:
用条列的方式来呈现一天或一周的重要事件,可以结合日历或记事本,让较为年长的孩子练习规划自己的行程。遇到例行性事件的变动,像是:弹性放假,补课,调课或更换活动日期时,也可以直接在日历上画箭头表示日期调动的关联性,或是画×来表示事件的取消。
二,提示卡(cue cards)
(一)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视觉式指导策略,它可以包含一个或数个提示的讯息,主要的功能是用来提醒儿童该做些什么事,用来取代口语或人的协助。
1。提示卡就像是一位沉默的协助者,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它可以提供必要的讯息,而减少特殊孩子对于口语提示或协助者的依赖。
2。提示卡用来提示特殊孩子自己该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在什么地方做;而沟通卡则是用来协助孩子和他人沟通,因此两者不大相同。
3。不管具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语言能力如何,或是否使用替代性的沟通系统,他们可能仍需要额外的提醒和支持,才能顺畅的沟通或者表现出适当的行为。
4。视觉提示不是非得一直跟随着孩子不可,只要他练习得够精熟了,就可以考虑慢慢的消褪提示的数量和形式。
5。提示卡有下列形式:
具有单一讯息的图片或文字。可擦拭的白板。
成人戴在腕上,包含重要指令的提示卡。
提醒用的清单。
有关社会规则的卡片索引。
(二)制作符合孩子特殊需求的提示卡
1。提示卡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一张照片,图片或文字卡,也可以两者兼具。
2。单是文字比较无法表达出复杂的社会讯息,就需要额外加上插图来提高辨识度。
3。每个特殊儿童的能力,偏好及其所处情境各不相同,制作提示卡时,最好能先个别化的评估孩子的认知和视觉区辨能力,以符合其特殊需求。
4。不同的视觉提示可呈现不同的效果,但也须考虑孩子认知能力的差异:
彩色照片和彩色图片的辨识度较高,可以提供较多的资讯,但也容易让孩子分心或者错误解读。
黑白的手绘图片资讯较简洁,让孩子易于衔接到文字的阅读。
文字描述的提示较少,有时不易让孩子一看就能反应,不过较容易类化到不同的情境来使用。
(三)对于制作提示卡的建议
1。让提示简单,清楚而聚焦:尽量避免呈现整个画面,以免孩子分心或误判,把焦点摆在你要孩子注意的事件上面。例如:要提示孩子玩拼图,不必拍摄出整个房间,桌子或孩子的动作,只要呈现一份拼图的照片或图片,再加上「玩拼图」的文字就行了。
2。加上一些标示来突出重要的元素:可用奇异笔或修正液来标示重点。像是:提示扭转水龙头的方向,可画上箭头;提示不可以玩电灯开关,可以在开关图片上画个红色的大叉叉;提示洗手时压两下洗手乳,可在洗手乳的图案上面写个「2」;提示旅游照片上的地名,可把照片上的地名用红笔圈出来。
3。考虑提示卡的尺寸: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反应,以及提示的位置,使用方法来决定适当的尺寸,小的提示卡节省空间,大的提示卡易于辨认,多张提示卡也可以用钥匙环串在一起便于携带。
4。先大概做个草稿,试用后再定案:有时候我们无法预测孩子的反应和理解力,因此,先试用再做出完整的成品,可节省不少重新制作的心力。
5。随着数位相机的普遍化,制作视觉提示越来越省力了,建议教师们多拍一些日常事物的照片,并分类存档备用。此外,网路上或市面有许多精美的图库可添购,亦可尝试简单的影像处理技巧,来多方面搜集适用的视觉材料。
三,选择板(choice board)
许多特别依赖视觉学习的儿童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在他们的脑海中无法立即建构出具体的选项,以协助他们快速做出选择,有些孩子可能表现得茫然不知所从,有些孩子则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推演或思考。
(一)为什么要用选择板
1。选择板(choice board)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孩子限制数目的选择,让他们在学习课业,社交应对或者参与游戏时,可以针对开放式的问题情境,顺利的选择应对之策。
2。限制数目的选项可以让孩子的反应迅速而聚焦,等孩子们练习熟练之后,选择板就可以逐渐的撤除。
3。许多研究结果都支持,如果提供孩子限制数目的选择,他们会出现较少的反抗或不满的行为。人生的弹性和快乐来自于你可以有所选择,对许多具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来说,他们的选择却不能无中生有。选择板提供孩子一个学习时的鹰架,协助他们把抽象思绪具体化,把散落的选项组织起来。当你提供孩子选择的弹性时,你也正把这种弹性思考教给了孩子。
二)选择板和一般提示卡类似,都可以用文字,图片或照片来制作,不过它的呈现方式通常具有下列的特点:
1。可以把选择提示卡贴在大白板,小型磁铁板,魔鬼毡做成的板子上面,让刚开始练习使用的孩子可以重复撕贴。
2。对于已经较为熟悉选项的孩子,则可以用海报,板书来随性书写,或是把卡片用钥匙圈串成一串,别在孩子的腰间,让他需要时便于搜寻。
3。展示选择提示卡时应该是随意放置或成环形排列的,尽量避免排列成线形(由上到下或者从左到右),也应该避免编上号码或是将之绘成表格,以免使用者误以为必须依照特定顺序来选取。
(三)选择板可以广泛应用到特殊孩子的各种学习层面,像是:
1。提供孩子在限制的时间内自由安排自己的作业顺序,以提高完成工作的意愿。
2。在孩子学习简单游戏时,提示他们可以做出的选项,以协助其顺利参与同侪的游戏。
3。提供孩子在游戏现场,选择玩具或游戏器材的提示,增进其主动安排休闲活动的技能。
4。提供孩子在社交互动的情境中,他可以使用的句型,和对方可以交谈的话题,举止应对的细节,或者可以选择用来处理挫折的方式。
5。在假扮性的游戏中,提供孩子可以选择的角色,情境,游戏剧情…等提示。
6。针对未来即将发生的特殊事件,视觉性的提供适合的应对建议,让他在真正面临该事件时可以从容做出选择。
四,社会性故事(Social Story)
社会性故事(Social Story)是专为自闭症光谱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简称ASD)儿童而设计的短故事:
1。ASD儿童对于解读社会线索,和理解他人想法有着显着的困难,常表现出其独特的思考模式和社交文化。
2。由于他们绝大部分属于视觉学习者,因此,社会性故事是一种考虑并尊重自闭症儿童的观点,并大量的利用视觉材料,来引导ASD儿童解读社会讯息的一种教导策略。
3。社会性故事和坊间的儿童绘本以及其它视觉策略不同之处,在于它包含了特有的四种基本句型,两种附加句型,以及这些句型的适当出现比例。透过这些设计的句型与比例,才能对儿童的故事阅读与使用产生最大的成效。
(一)社会性故事的基本句型
1。描述句:
这类的句型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原因,或指出与情境有关的特征,铺陈一个故事的背景,并引导故事的发展,在故事中的出现频率最高。
例如:
我的名字是○○○(常出现在故事的开头);
教室里面有很多角落区域,有阅读角,数学角,扮演角和积木角。
2。观点句:
描述特定情境里其它人的想法,感觉或动机的句型,尽量将他人的观点透明化的描述出来,来协助自闭症儿童设身处地的去揣摩。
例如:
这些对我大声说话的人,可能并不知道我会害怕。
小朋友们都不喜欢他们的积木被弄倒。
3。指导句:
在故事中用来建议儿童可采取的反应或选择,此类句型虽然是故事的核心主旨,却应限制其出现的比例,以免因过度强调而引起儿童的排斥感。
例如:
我会尽量试着只有碰到自己的积木…。
当我想要和小朋友玩躲猫猫的时候,我可以试着大声的对他说:「○○,我们来玩躲猫猫。」
4。肯定句:具有提醒或安抚的作用,强调一个普遍的价值观或规则,有时,肯定句也用来提供儿童保证,使其安心。通常肯定句会紧跟在一个描述句,观点句或指导句之后,就像是个附加的句子一样(例句中的黑体部分)。
例如:
一次一个小朋友溜下溜滑梯,这样才安全。
打雷就像打鼓一样会发出很大的声响,这是没关系的!
(二)社会性故事的附加句型
这两种附加句型是由社会性故事的创始者Carol Gray在2000年之后发展出来的新句型,用来强化社会性故事的效果,并协助自闭症儿童顺利解决问题。
1。控制句:
先看过一次社会性故事之后,能力较佳的自闭症儿童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表达或回应方式,来将原稿改写成为控制句。控制句通常反映儿童的个人兴趣,或他喜爱的写作方式。
例如:
小明是一位九岁的昆虫专家,每次别人说:「我改变主意了!」他就觉得很生气。在读了和这有关的社会性故事后,他发展出这样的句子:「当有些人说:『我改变主意了!』,我可以想成『这主意也许会更好--就像一只毛毛虫蜕变成为蝴蝶一样。』。
2。合作句:
用来描述在他们学习新的技能时,将会得到什么协助,同时也提醒老师,家长,同侪或专业人员可以如何协助儿童成功。在儿童对故事较为熟练之后,合作句也可以改成类似填充题的形式,让儿童选择他喜欢的协助方式。
例如:
当我学习使用厕所时,我的爸爸,妈妈和老师会帮助我。
当我觉得挫折时,大家可以协助我_______。
(三)社会性故事的句型比例
通常一个完整的社会性故事句型比例,是0~1个指导句或控制句比上2~5个描述句,观点句,肯定句或合作句。这样的句型比例可以让故事的内容较具鼓励和支持的作用,使儿童肯定这是一种可以协助他处理社交难题的好方法。
0~1个(部分或完整的)指导句或控制句 ____________________ = 完整的社会性故事句型比例2~5个(部分或完整的)描述句,观点句,肯定句或合作句。
(四)社会性故事范例:
请小声一点
我的名字是XXX。
有时候,别人会大声跟我说话,
这可能会让我觉得很害怕,
但是这些大声说话的人,
可能并不知道我会害怕。
当别人大声跟我说话的时候,
我会试着清楚的告诉他:「请小声一点。」
如果我还是觉得很害怕,
我可以捂住我的耳朵,
然后试着清楚的告诉他:「请小声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