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对自闭症(孤独症)儿童训练的要点和方法
对于基础较差的自闭症(孤独症)儿童来说,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会给孩子很多指令。例如:动作指令,生活化指令,常规指令,音乐指令,无声指令,功能性游戏指令等等。那么在给孩子发出指令前或者发指令时,我们做为老师和家长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一、发出的指令是否符合孩子现阶段的基础。
这里所说的基础是孩子综合各方面的基础。例如:执行指令主动性的基础(孩子的主动配合意识如何),听觉、视觉注意的基础(近距离/远距离、团体/个人、安静/嘈杂等等),语言理解的基础(理解什么样的语言及方式)等等。这一点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基础盲目而行的话,那么可能会对孩子的训练起到反作用。反之,做到心中有数,循序渐进的给孩子做训练效果会更好,另外,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到这方面,不要因为有时候情绪(生气了)等方面的原因而不顾孩子的接受能力。
二、发指令时的语气、频率是否适合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在性格,品性,个性方面都各有不同,并且随着孩子的成长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变,所以我们在给孩子发指令时也一定要考虑到这些方面,对不同的孩子发指令时所用的语气、表情、动作、以及说话的频率也一定要适合孩子,如果您做到这一点的话,您会发现孩子会很愿意配合您来学习,并且进步的较快。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两个叫东东,冬冬的孩子,冬冬是一个很细腻很温顺的孩子,而东东却反之是个较为爱动、调皮的孩子,在对这两个不同的孩子发指令时,除注意到他们的基础以外,我会更多的注意对他们各自说话的方式,语速较慢,语气柔和,面部表情丰富,多商量的方式对小冬冬来发指令。语气刚硬,面部表情严厉的方式对东东发指令,让他明白我说的话对他很重要并且必须执行。
三、在发指令前是否考虑、观察到孩子此时的心理需求、注意力、情绪等各方面的因素。
以上说到每个孩子各有不同,当然孩子的表现也不是每天都相同的,一定要注意到孩子当时的各方面情况,根据不同的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例如,以上举例中的东东有一天情绪特别低落,原因是因为他想要的东西妈妈没有买。这时,我们还能用以上我用的方式来发指令吗?肯定是不行的,这时,我们需要用适合孩子,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和他沟通,调节他的情绪,然后再逐步的诱导进入主题。
四、对指令内容细节的分析、把握。
ABA的精髓与分析,当然我们在给孩子发指令是也要对其内容进行适当的分析,注意到每个孩子的不同基础后,就要注意所发动作时的速度,跨度。例如,给一个初来孩子发动作指令(孩子基础在理解、模仿都较弱阶段,但注意配合较好),发出的指令跨度一定要大(例如:拍拍手,跺跺脚,而不能是拍拍手,拍拍脸),速度也一定要慢,指令简单明了并清晰易懂。
在教学中,常常听家长说,我的孩子不听从指令,如让他拿某一样物品时,孩子没听见似的,不与理会;要不就是走过去,不拿物品或是拿另外的非指定的物品。出现上面的两种情况,我们应该想一想,在你发出指令时,你的指令是否明确简单?还有就是孩子能认识你让他拿的物品吗?
如果你的指令太长,孩子没听明白,不知道你的要求是什么?缺乏理解,孩子的大脑对信息提取功能存在缺陷,也就是孩子没听见指令,还有就是大脑执行功能同样存在缺陷,我们需要根据周围环境,结合孩子的各种情况,作一些训练计划,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理解指令,协助他们执行指令,达到听从指令的目标。
认知能力在听从指令时很重要。孩子不认识物品,他怎么去拿?当孩子认识这件物品,我们才能发出相关的指令。有一位妈妈对我说:“我的孩子剪纸剪得很好,每天都喜欢剪纸,有一天我让他拿剪刀,孩子走到篮子边没拿剪刀,走了回来,重复相同的指令还是没拿回剪刀,而妈妈又说,我们开始剪纸啦,孩子就会拿剪刀开始剪纸,是怎么回事?”其实孩子是不认识剪刀,不知道每次是用剪刀剪纸,也不知道什么是剪刀,而我们现在需要做的是告诉孩子“这是什么?”“是剪刀”。让孩子认识剪刀,然后把剪刀放进篮子,让孩子看见,再发出相关的指令,重复几次,孩子会完成很好。在听从指令方面,先让孩子认识相关的物品,理解指令,培养孩子听从指令的能力。
训练孩子听从指令时,和孩子多做一些他感兴趣的活动,多进行感情沟通,建立感情,而粗大动作的模仿、刺激孩子的视、听觉、引起孩子的注意力等都能促发孩子孩子依指令行事。抓住训练契机,及时给孩子发指令,同时也不要轻易发指令,而发出的指令一定要兑现,达到你的目标,否则你的指令会打折扣,发出的指令语言要准确、扼要,目标要明确,并观察孩子的反应,给予必要的辅助和及时的强化,增强孩子对指令的依从性和参与能力。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理解,还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望在以后教学中更加注意,另外在这里还想提醒大家的一点是,发出指令后也请注意孩子的反应,并且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反应做出适当的应对措施(协助——提示——示范——表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