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新闻动态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答疑 >> 浏览文章
专家答疑

儿童自闭症(孤独症)情绪调节的方法

发布时间:2014年10月09日   【字体: 】   

情绪调节与主观体验一是情绪调节对主观体验的依赖性。许多研究者认为,情绪调节的方法或技能的选择和效能,依赖于自闭症(孤独症)儿童所体验到的特定情绪。例如,Worlden和Smith的一项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结果表明,情绪调节的方法或技能因不同情绪而异。在这项研究中,绝大多数儿童认为,对于愤怒和羞愧,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情绪调节方法;对于悲伤,寻求支持是最好的情绪调节策略;而对于创伤感,远离创伤源是最好的情绪调节方法,等等。

  二是情绪调节对认知评价的依赖性,许多研究者认为,既然主观情绪体验的产生受自身认知评价的引导,那么有效调节自身情绪体验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涉及如何认识或评价相应的情绪刺缴。还有许多研究者认为,许多需要调节的情绪体验本身,都存在着认知方面的问题,例如,极度忧郁或焦虑的产生,往往是儿童认为所期盼的结果无法实现或相反的结果必将产生,而自己对之又无能为力的结果。因此,许多研究者指出,改变认知或学会合理认知,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方法之一。

  儿童自闭症通常在情绪控制和自我调节方面均存在问题。有以下一些因素导致了这种状况:

  第一,镜像系统及模仿问题导致他们很难感知行为规范和模仿别人的行为。

  第二,自闭症儿童在监控自己的情绪、内心活动状态和情绪反应上有困难,他们很难认识到饿、渴、痛苦、疲劳,以及这些感觉导致的情绪波动。

  第三,自闭症儿童通常有特别强烈的情绪和情感。有证据表明,比起非自闭症个体,一些刺激对自闭症儿童的大脑情绪中心有更强的作用。例如,当他们来到一个新的地方、遇到不认识的人、尝试参加一项新的活动、面临面孔加工困难的任务,或者在没有理解为什么必须变化、发生了什么或期待什么的情况下就被迫参加新的活动,这些情况可能导致儿童在压力状态中有过度的神经唤醒或感觉超载。

  (1)为了改善自闭症儿童的情绪调节,开始时尽可能让时间表及物理环境结构化。

  对于上学的孩子,则需要老师配合,在变化以前给予提示(还有10分钟、5分钟、1分钟时),保证程序一致的日常活动(如准备吃午餐或回家),圆圈教学中固定座位,等等。

  帮助孩子理解不同的情景或环境怎么会导致情绪失控。理解为什么愤怒或焦虑时会打破这个循环。找到可能导致信息超载的感觉因素(听觉、视觉、触觉、平衡及运动觉)。

  帮助他们识别情绪失控的信号,教给他们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发暂停、生物反馈、寻求帮助等)。

  通过观察高功能自闭症儿童的身体发展(如快速生长期或荷尔蒙的变化)对情绪的作用,我们能有所收获。

  当与孩子讨论将来怎样避免情绪失控时,要留意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事情。避免详述过去的失败经历,纠缠过去往往会导致情绪失控。

  严重的情绪及情感问题需要心理健康专家的治疗。自闭症儿童通常会表现出焦虑,随着年龄的增长,还会表现出沮丧。可能需要药物及其他的一些治疗。

  (2)减少情绪冲动可能有些困难,但很重要,因为情绪冲动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习和社会关系。

  虽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情绪冲动行为会得到缓解,但如果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孩子会进步得更快。

  规则的不一致和家长对不良行为的情绪反应,都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情绪冲动。固定的、一致的规则和冷静的头脑是最基本的要素,甚至当不良行为是故意发生的时候。自闭症儿童需要更多的结构性行为框架,对明确的要求和可预料的结果有较好的反应。

  当孩子的情绪被唤醒时,他们的冲动行为会加剧。不要关注唤醒的情绪,而要帮助孩子平静下来。

  当孩子能够耐心等待,或在他不耐烦时能够自我平静下来,都要给予鼓励。

  鼓励孩子参加那些需要等待、轮流进行、要保持持续性注意的活动,像钓鱼、滑梯,或糖果乐园等都是很好的练习。在基础游戏的计算机版(如儿童纸牌游戏)中,孩子可以与计算机进行游戏。这类游戏特别容易玩,也需要等其他“游戏者”参与后再轮到自己。无人监督时,与其他孩子进行这类计算机游戏前,一般要好好练习。

  当冲动行为发生时,看看孩子是否感觉超载,是否受生理因素(如饥饿、渴、快速生长期)影响,或是受交流缺损影响,将来要想法避免这些因素。

  要记住,那些表面上像不良行为的行为并非都真的是不良行为。自闭症儿童看起来冲动,可能是因为他们错过或错误理解了视觉或听觉的社会性线索。将理解性错误与自我控制和故意的不良行为区分开来是十分重要的。

  (3)家庭学校对于一些自闭症儿童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自闭症儿童通常更期望取悦父母而不是别人,感觉上的分心物也相对较少。他们的社会性和学业挑战将会逐步增长,比一味强调与随便哪个孩子互动好像更接近成功。

  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情绪及表达问题一向是非常棘手的部分,家长在处理其行为问题的过程中,若能透过适当的视觉提示,可有效引导自闭症儿童以正确的方式来处理情绪问题并学习表达。

  例如:洋洋是个高功能自闭症的孩子,有个晚上,洋洋正在发脾气,在还没有问他发生什么事情时,我先把他带往房间(离开事件发生现场),并让他冷静一下。等他情绪缓和后,我试着询问刚刚发生什么事情,但洋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问不出个所以然。于是改採绘图方式帮洋洋建构事情发生的经过。

  首先,準备一张白纸,白纸代表刚刚发生事件的环境──客厅,接着画出一个分别代表洋洋跟弟弟的图形,画完后问洋洋这两个人物分别代表谁,这时洋洋就能回答出:「他们是洋洋跟弟弟。」接着问:「洋洋,刚刚在外面你跟弟弟发生了什么事?」洋洋说:「洋洋跟弟弟打架。」这一步开启我们之间沟通的一个关键契机。以下是我们的对话内容:

  老师问:「为什么?」并画上一个大的问号。洋洋说:「妈妈处罚洋洋。」

  老师问:「为什么?」洋洋说:「洋洋敲音响。」(老师将桌子及音响画出来)

  老师问:「为什么?」洋洋说:「因为洋洋很生气。」

  老师问:「为什么?」洋洋说:「因为弟弟很吵。」

  引导到这裡,对于洋洋刚刚因什么事情导致情绪不佳已经比较明朗了。接着我将洋洋刚刚发生的事情重新连结在一起,并让洋洋尝试着表达出来。

  洋洋说:「因为弟弟很吵,所以洋洋很生气,洋洋就敲音响,然后妈妈就处罚洋洋,原因是洋洋跟弟弟打架。」问出原因后,接着让洋洋说出这是不对的行为,不应该这样做,哥哥应该照顾弟弟才对。

  事后,跟洋洋母亲讨论洋洋发脾气的原因,妈妈说,当时洋洋正跟弟弟一起看电视,她也没注意到发生什么事,洋洋就对弟弟发脾气,接着就开始用力的敲音响。妈妈述说的经过和洋洋表述的相符,最后,安排洋洋去跟弟弟道歉。他跟弟弟说:「弟弟对不起,你不要再欺负我咯!」两人握手言和。

  有关自闭症儿童的情绪问题,除了在结构化的环境引导其正确的处理方式外,事后回归于情境中(问题点),也是不应该忽视的一个环节。为了避免自闭症儿童处在错误的情绪宣泄(敲音响)的经验中,并不断恶性循环,适时寻求其他正向行为取代负面经验,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