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介绍

新闻动态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专家答疑 >> 浏览文章
专家答疑

自闭症(孤独症)儿童语言交流听为说之先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02日   【字体: 】   

  通常情况下的语言交流,可以表现为下列过程:

  在任何一个言语表达过程中,都必须同时存在发话人和受话人,发话人将自己想表达的信息、情感(原始信息)经过合理编码以后,通过自己的发音器官发送出去,经过物质媒介(空气、电波)的传递以后,使得接收人接收到语音,并且将其还原为发话人原来的语言意义,也就是说正确译码,然后做出应答性反馈。这样就完成了一个互相交流的过程。

  由此看出,语言能力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当自闭症(孤独症)儿童作为受话人的时候,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表现为对发话人语言的正确理解能力,即解码能力。正确理解是正确反馈的前提,“听”是“说”的前提。

  第二,当自闭症(孤独症)儿童作为发话人的时候,孩子能用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即正确的编码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达能力。

  对自闭症(孤独症)儿童语言障碍的理解,如果局限于说话内容和方式上,是不准确的,自闭症(孤独症)孩子的语言障碍,其含义要更为广泛。

  1.作为倾听者,由于自闭症(孤独症)儿童对人际交流的不关注,由于注意力的欠缺,他们不能有意识地进行倾听,缺乏“听话”的兴趣。

  2.由于认知发展的障碍,自闭症(孤独症)儿童不能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语义,也就是语言译码存在障碍。

  3.缺乏使用语言进行表达的动机,在语言表达中缺乏语义编码能力,致使表达方式异常。

  结论:

  第一,语言能力分为编码能力和解码能力,即“听”和“说”两个方面。

  第二,编码的难度大于解码的难度——“说明白”比“听明白”难度要大得多。

  第三,先学会解码,后学会编码,即先会听,后会说。

  第四,丰富解码经验有利于促进编码的发展——听懂的越多,听力越好,表达才能越好。